▼本文转自「四川日报」,有部分删改
成都新经济实验室在研究些什么?
成都设立两类新经济实验室:
一类是由大企业主导、立足“硬核”技术研发的创新应用实验室
一类是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重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
二者都是从实验室出发,追求规范和标准,最终融入应用、融入市场。
日前,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红霞围绕着「新经济」、「创新应用实验室」、「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迅鳐科技」等话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文章提到,接近一年探索,两类实验室均成效颇丰。成都某物联网公司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时,分别与中国电信、迅鳐科技等3家创新应用实验室合作,从不同技术方向完成目标,使实验室成果迅速得以转化。
原文链接:
https://4g.scdaily.cn/html/20210917/190129.html
打通“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数字孪生带来数字时代的人本考量;更替百年燃气计量皮膜表,“超声波远传”为千家万户精准读表;9月1日起,成都人开始“戴口罩刷脸”坐地铁……它们都是来自“成都智造”,或在前沿实验阶段,或已应用于生产生活。
它们有一片共同的土壤叫“新经济”——在数字背景下,立足科技创新的前瞻与落地、“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的大课题,成都设立两类新经济实验室,一类是由大企业主导、立足“硬核”技术研发的创新应用实验室;一类是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重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二者都是从实验室出发,追求规范和标准,最终融入应用、融入市场。
立足前瞻,研用结合,场景落地
成都设立两类新经济实验室,始于去年6月——面向社会征集创新应用实验室、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一个多月里有58家企业申报了136个项目。当年10月,公布首批入选3家创新应用实验室和12家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
“发展新场景、新赛道,应该和企业紧密合作,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中的痛点、难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确定不同的场景方向,由企业进行研发和实验推广,共同解决城市运行中的新任务、新课题。”成都市新经济委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如是介绍当初推出两类实验室的背景与考量。
接近一年探索,两类实验室均成效颇丰。成都某物联网公司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时,分别与中国电信、迅鳐科技等3家创新应用实验室合作,从不同技术方向完成目标,使实验室成果迅速得以转化。全国规模最大的“戴口罩刷脸”乘地铁的实验室项目,于9月1日成为现实。“智慧文旅生态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牵头编撰和评审通过了7项省级标准。
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曾将这一理念概括为“城市机会清单+创新应用实验室+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工作体系,他说,通过规划创造包容性场景,促进城市资源和发展需求有效协同,增加创新成果的变现机会。
促进交流,平台思维,共有共享
8月中旬,记者实地走访10个创新应用实验室,发现“互联网+”已成为共识和行动。
10个实验室中,既有制造业如生产光学屏、超声波气表和专业摄像头的企业,也有为制造业建立网络,如为盾构机建在线系统、为国产大飞机配套北斗应用和宽带卫通系统的企业,也有以数字逻辑为基础重构产业,如研发城市数字运营、数字孪生、地铁信号监测系统的企业。
深入观察,他们有共同特点——充分应用数字科技提升产业价值,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观察10个创新应用实验室,也可以发现数字逻辑不仅是首要思维,也是加入全产业链的基本要素。
“这些实验室既各自独立生长,又相互支撑、共同成长。”成都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即将公布第二批14个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相对于创新应用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更加注重适配场景和市场化逻辑,两类实验室既是上下游关系,也互为市场。”成都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红霞